4月23日晚,吉林大学法学院李拥军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讲座主题为“思维传统视野下中国法治道路的路径选择”。本次讲座由法学院于晓琪教授主持,60余名师生共同参加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李拥军教授开宗明义,指出思维是主体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的活动或过程,强调民族思维由族群共同生存结构和生活方式塑造,并深刻影响着国家的法治模式选择和法治道路方向。随后他以中国的阴阳五行、汉字演变、古诗意蕴以及英美法系形式化的法律传统等现象为例对比了中西方思维差异,详细阐释了中国以“一”、“合”(天人合一)为核心特征的关联性思维与西方以“二”、“分”(主客二分)为核心特征的统属性思维。

紧接着李拥军教授分析了近代以来中西方思维传统呈现的交合趋势,中国法治现代化过程借鉴了西方模式推动思维转换,而西方则批判主客二元思维,探寻法治与经济、政治、社会等现实因素之间的互动,促使法治运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向。他提出,这种双向互动为当代中国法治提供了融合创新的历史契机。最后,李拥军教授着眼中国实际,提出需要以理性思维为主体、传统思维为补充的综合性思维结构来推进中国法治建设,并具体阐述了思维传统融合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法治模式的路径。

与谈环节,李拥军教授就肖建飞等老师的疑问和感悟进行深入回应,强调中国法治建设需在坚守理性的同时,重视传统关联性思维的治理价值。
现场交流氛围活跃,师生就相关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李拥军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卓越教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法学会法治文化建设研究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在《中国法学》等期刊发表研究成果100多篇,出版《道法古今》《司法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经验》《“家”视野下的中国法制现代化》《法理学教研中的体悟与随想》等著作,获第八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第九届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奖励。